导航 : 首页 上海 浦东新区 川沙新镇 七灶村

七灶村介绍

七灶村位于川沙新镇南端,南与六灶镇相连,东临浦东国际机场,川沙路延伸段纵贯村域南北,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七灶村地处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南端,东毗储店、吴店村,西邻纯新村,南与六灶镇汤店村、九曲村相邻,北至牌楼、八灶村。方圆1.75平方公里,1955-1977年耕地78公顷,域内土地原本比较高低,小河沟也比较多,种植和管理都很不方便,1977年、1997年、1999年、2000年村领导带领全体村民先后将七灶港南浜的龄七路两侧土地;1队、2队、3队土地;8队、9队、东5队、西5队;6队、4队的土地进行了平整,经过四次大平整后,耕地面积增至99.87公顷,不仅能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村中水陆交通便捷。陆路有东西向的储七路、农场路和南北向的龄七路、七新路,边上还有两条区级公路川沙路和南六公路;水路有东西向的唐家浜、七灶港、北蓝港,南北向的世安桥港等,现在随着陆路交通快捷、便利的特性,使水路交通逐步退化,原先沿着七灶港的七灶港路也就隐退了,而区级道路川沙路的延伸及边上与六灶镇交界的南六公路又无疑为七灶村的陆路交通添彩增色,使原本交通闭塞的七灶村成了交通便利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七灶村委下辖10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共1439户,3691人,其中在籍589户人家,在籍人口1744人,在籍农业户口1289人。有53个自然宅,1组以冯家宅为主,2组以张沈、刘家宅为主,3组以王家宅为主,4组以张、郭家宅姓为主,东5、西5、6组以张家宅为主,7组以丁家宅为主,8组以赵陆家宅为主,9组以吴家宅为主。据旧捍海塘的始筑年代推测,七灶成陆已有千年,因是沿海地区,天然的优势,早在南宋时期就开始盐业的生产加工,元明时期达到鼎盛。元朝时“并灶聚团”,以“团”为盐业生产的基层单位,又因元、明时期浦东由盐政-代理行政,故“团”又成为地方上的一级行政单位,六团由此得名。六团等沿线以东,原先是一片大海。沿海有一个个盐场,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七灶—是为便于管理在灶前冠以序数,七灶港原名北七灶港,俗称七灶港,是运盐的东西向河道,东起浦东运河,西至周浦镇,贯穿整个村,村中心又位于七灶镇上,“七灶村”由此得名。新中国成立后,七灶港南浜4个生产小队为世安生产队,七灶港北测两个生产小队,为七灶生产队。1954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建初级合作社。1955年合作化热潮,原世安、七灶两个初级合作社合并为七灶高级社,隶属川沙县三房乡。1958年兴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七灶生产队属黄楼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2月,根据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七灶生产队改为七灶大队,生产小队改为生产队。同年12月,又根据人民公社修正草案,牌楼、七灶、纯新、八灶从黄楼公社划出,并入新组建的六团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七灶村。七灶村土地原素产粮、棉、油。1984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地到户,由村民自行耕作。1997年6月,根据上级政府的要求,为便于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七灶村1、2、3、4、东5村民小组的土地,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实行流转,由集体统一经营,同年12月,西5、6、7、8、9村民小组的土地也完成流转,由集体经营。1998年9月,在浦东新区农委和原六团镇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七星农场,总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了500亩的市级蔬菜园艺场,350亩三高良田。2004年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了251亩仙人掌,380亩生态林。从而全面完成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七灶村的工业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始办手套厂,并由沈仁根、郭雪庚等恢复解放前停产的砖瓦厂,以后相继建立瓶套厂、副业场、碾米厂。60年代末,创办服装厂。70年代初先后筹建五金厂、铁业加工、玩具加工等,凭借七灶港的优势,1975年,还成立了35匹马力拖轮船队,运输能力达100吨左右,往返于上海及周边地区,为村农、副、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80年代初,又创办了七星日化厂、七盛电梯配件厂、奶牛场,村办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97年,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村办企业先后实行转制,但保留了经济效益较好的七盛电梯配件厂和具备市级规模的奶牛场。2000年始,村抓住机遇,实行旧厂房、危房、奶牛场改造,改造厂房约30000多平方米。到2010年止,村共有民营企业36家,集体企业1家—上海七盛电梯配件厂一直保留到现在。村级经济转向以租赁经济为主的模式。2010年实现社会总产值7500万元,净利润194.99万元,上缴国家税金304.49万元,村可支配资金833.98万元,劳均收入22000元,人均收入12969.94元。村经济得到了发展,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2008年村投资400多万元建造了七灶村民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内亮丽宽敞,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齐全,村民就近即可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同年七灶村加入第一期新农村建设,村级主干道一色的沥青路,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村级道路两边路灯彻夜通明,两旁的绿化绿树成荫,休闲凉亭、绿化景点,宅前宅后养花种草,一派鸟语花香的新农村景观。每年年初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当年十项实事工程计划,其中每年农退人员每月补贴、农退人员春节、重阳节节日费、农民土地流转、集体经济分享费等会适当递增;免除退休农民合作医疗费,在职农民补贴100元(2011年补贴140元),有线电视收视费全部由村承担,由村代办,村、家庭各承担50%购买了家庭财产综合保险,使村民财产安全进一步得到了保障。还有退休农民过生日有生日券,高温季节有高温费,两年一次发放旅游费等。七灶村近几年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整洁村、绿化先进村、健康村、法治示范村、生态村、科普村、敬老村等。1981年,七灶大队第7生产队长丁文昌被评为市劳模;1996年张吉安当选为川沙镇人民代表;2000年吴明星当选为川沙镇-表;1972年,瞿国清当选为六团公社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87年,丁鸿鸣当选为六团乡第八届-委员会委员;1990年,丁鸿鸣、陆文奎当选为六团乡第九届-委员会委员;1993年,陆文奎当选为六团乡第十届-委员会委员。解放前,七灶老镇一条街非常繁荣。街上有杂货店、羊肉馆、茶馆、酿酒的茶坊、药店、私人诊所、碾米厂、肉庄、豆腐店、粮面店、打铁铺、裁缝铺……一应俱全,还有一所张道真开的私塾—国民小学也在七灶老镇上,七灶老镇位于七灶港北浜,凭借七灶港的优势,水路交通比陆路发达,百姓日常进出以客轮为主,七灶港里来往客船穿梭不断,一片繁荣景象。1956年后,随着农民合作社的出现许多商店由于公私合营搬迁至其他地方,七灶老镇繁荣一条街开始退化。七灶镇上还有一颗百年皂荚树,现已成为市二级古树保护对象。七灶小学创办于1921年,创办人张心思,原坐落于纯新村天主教堂河对面纯新村3队,1968年搬至七灶西5队,1986年移至现在的七灶6队,纯新路北,2000年8月并入六团中心小学后停办。七灶村各届党支部都注重基层党建工作。2008年六团社区实行党支部联村模式,七灶村有10个村民党小组,共有党员94名,其中在职党员34人,老龄党员54名,外来党员6人。每个党小组设一名小组长负责党小组各项活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队组党建”推行后,联合党支部紧抓亮身份、亮特长、亮责任。在各宣传栏张贴队组党建的各种资料和全体党员信息,使村民对队组党建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及全体党员信息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2010年是世博年,围绕世博安保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和文体活动;2011年又围绕建党90周展开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年初联合党支部书记吴明星提出“8个相结合”:队组党建工作要与村经济工作相结合;要与村平安和谐工作相结合;与化解村民之间矛盾相结合;与村整治环境相结合;与结对、关怀,帮助贫困、-相结合;与发挥党员特长、为民服务相结合;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与文明宣传、杜绝封建迷信相结合。要求做到这8个相结合,真正把“队组党建”效应辐射和放大,起到触角延伸的作用。真正使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由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组成。总人口3400人。其中:本村户数637户,本村人口1826人,农保人口528人,镇保人口120人,城保人口90人;外来人口1574人。其他人口1088人。耕地1455.10亩,粮田150.00亩,常年菜田856.20亩,林地412.9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36.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989.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562.00元。 还有1个地名与七灶村同名:上海浦东新区六灶镇七灶村

七灶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