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贵州 黔东南州 锦屏县 河口乡 韶霭村

韶霭村介绍

韶霭,旧称苗馁,古苗语称“dliangbniel”。位于河口乡南边,乌下江东岸,海拔600米。东邻启蒙镇甘塘村冒哨,南邻启蒙镇甘塘村和-村、并与固本乡培亮村相望,西隔乌下江与里寨村党艾相望,北邻塘东和锦来村乌沙,距乡政府10公里,距县城52公里。村寨处于山间盆坝之中,四周有五条山梁在此聚首,人称之“五龙抢宝”或“五马归朝”。两条溪水至此交合,跌跌宕宕穿过村脚密林峡谷汇入乌下江。西北两面是一大片遮天蔽日的风景林和茂密的楠竹林,西南为百多亩的田畴。清代中期,一位游学行迹至此,以为“苗馁”一名欠雅,清晨登上村后高处,但见阳光初照,霞彩绚丽,薄雾霭霭,村寨一派祥和,不禁脱口而出:“红日东出尽彩霞,雾霭散现苗人家。真不愧为‘韶霭’也!”后人遂将村名改为今名。 韶霭明代即有人居住,清时属开泰县管辖,设有塘,驻驿传兵。民国时属瑶光乡。1954年在此设中塘乡,辖韶霭、中仰、锦来、塘东。1960年代后至今属河口乡。韶霭住户历来密聚,历史上多次发生重大火灾,现村寨间的青石板道及鹅卵石花街因被火烧而破碎不堪。民国丙寅年(1926)饥荒,村民有近三分之一死亡。1960年亦饿死30余人。 韶霭是古青山界四十八苗寨之一。2007年,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0户,1229人,均为苗族。现有龙、李、姜、王、吴、曾、杨、范8个姓氏,龙姓为最早入居者,现人口最多。历史上曾住有蒋、罗、张、石、倪、汤等姓。韶霭与文斗、瑶光等寨为清水江少数古老的村寨之一。传说初时人烟稀少,山林广袤,先人与文斗、婆洞的先人骑板凳划分地界,在-村还存有与婆洞人分山界的碑记。清康熙以后,远处的山林陆续卖给岑梧、中仰及甘塘、锦来等村寨。古时与瑶光、加池、塘东结为兄弟寨,互不通婚,而与文斗、培亮、岩湾则有联姻关系。清道光时期,韶霭村寨所有山林田土悉数为河口“姚百万”强买,村民沦为其佃户。后村人李荣魁与塘东姜朝魁、格翁范正魁联合状告姚百万,演绎《三魁告倒姚百万》故事。李荣魁还联络山客到黎平府和贵州省布政司,控告下游不法木商使掺铅白银坑害林区人民。 韶霭全村土地总面积12865亩,有林地8688亩,农田560亩,旱地35亩。三板溪电站水库淹没山林1044.6亩,农田87.9,土17.7亩。经济传统以太子参为主,兼补以林业和家庭养殖。清代至民国前期,在乌下江占有“股份”,对“股份”江段内的鱼有捕捞专权,经过的木材有放运权。为争乌下江的捕鱼专权,曾与塘东村进行一场长达数年的官司,直打到贵州省巡抚部院。1980—1990年代,村里集体办有林场2个,面积1000多亩。1990年代后,村民多到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务工,收入是为经济收入之大宗。2005年在外务工达135人。2006年,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修公路通启蒙镇甘塘村。 韶霭在清道光时即办有私学,民国时期办小学,到外地请师教授子弟。至今为完小,有学生186人,教师7人。1950年以来,计有46人参加国家工作。-曾任浙江省江山市武装部部长,龙家瑜曾任锦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清乾隆时期,韶霭人王寨向湖南麻阳艺人刘厚培师傅学习花灯戏技,清后期还成立有花灯会。每逢年节和喜庆均设台演唱,至今不衰。1970年代后期,韶霭花灯戏兴起一时,成立文艺队,先后多次到县和州、省及湖南等地演出;韶霭人能歌善舞,过去多唱苗腔调,近十年来多改唱河边腔,所唱河边腔成为此腔的代表。村民李洪美、范菊妹、龙安文等多次在全县民歌对唱赛中获一、二等奖;韶霭舞蹈多为芦笙舞,芦笙自制,年节和喜庆时表演。现尚有芦笙队。 韶霭人重过八月头巳尝新节。时谷物入仓,人得休闲。人们用新收的糯米酿酒、打糍粑,杀猪宰牛,请外村亲友前来聚会。届时在村寨中心摆“百家饭”大席,即将几十张方桌连成一大圈,各家各户按自己口味凑酒菜,所有亲友集中饮宴,场面热闹非凡。饭后举行跳芦笙舞和斗黄牛活动。 韶霭村以前建有龙家庙和李家庙,村寨东、南、西、北边建有寨门,现均无存;村头溪两岸现立有一对料石垒成、高约6米的金童玉女塔,传说古时一村民为中年喜得一对龙凤双胞胎还愿而建,现久婚无子或子女多病者常祭拜。 民国23年(1934)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第六军团长征先后经过并宿营韶霭,-、肖克、任弼时等均住于此。韶霭民众与红军建立良好关系。村民龙秉虔救12名红军战士,红军离开时赠村民吴大妈一双铜筷,现此铜筷存于县档案馆;村民龙德承、姜永德等四人在村脚乌下江渡口为红军摆渡三天三夜,最后一船渡红军-坐马和四名战士。渡至河中,浪打船翻,马和众人落水,龙德承、姜永德等人奋力救出战马和两名战士,余下两名溺水而亡。红军-临别时,赠送龙德承一双铜筷,至今仍保存在其孙手中。次日,龙德承等将两战士尸体捞出埋在江边,人称“共产坟”。姜永德未有男儿,遂将两战士视为己子,每年清明都悄悄去坟上祭扫,直到去世。2006年夏,三板溪电站水库水淹至此,韶霭村民自发组织将两红军战士坟迁至水位线以上,并立碑纪念;传村青年姜春德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跑到江西参加红军,民国23年(1934年)12月曾带红军过韶霭,走后无消息。

韶霭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