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茶村介绍
地茶村位于启蒙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黎平—-展架公路穿村而过。东抵八瓢村,南临黎平县熬市镇和罗里乡,西抵八里村,北接高表村。地茶,因此地盛产茶叶而得名,侗语称之“senlxiec”。明代中期,杨秀忠由龙里司迁至此开辟居住。明至清均属龙里蛮夷长官司所辖。民国前期在此设兴仁乡,属黎平县北二区。31年(1942)6月随隆里乡划归锦屏县,为隆里乡第六保。1951年属启蒙区隆里乡,1953年属兴隆乡。1956年5月划黎平县八龙乡美貌、高贤、昔门3个自然寨并入,1958年属兴隆公社,1958年4月划黎平县上八里入地茶。1962年5月属启蒙区隆里公社,1963年1月属兴隆公社,1968年11月属隆里公社,1970年属兴隆公社,1979年1月兴隆公社驻地由八瓢迁至此。1981年8月属地茶公社,1984年3月属地茶乡。1984年5月八里析出,1992年撤地茶乡后,隶属启蒙镇。 地茶村地处凤凰山下,龙里溪从寨前弧绕而过。凤凰山上,古树浓郁,树林中有珍贵的红豆杉,楠木等珍稀树种。辖地茶、美貌、平桥、高贤、高比、昔门6个自然寨。2005年有18个村民小组,453户,1940人,劳动力1138人,村民委驻地茶。村民有杨、石、林、周、吴、龙、李7个姓氏,杨姓最早迁入,现人口最多。分两支,一支为杨秀忠后裔,居地茶高比、高贤、美貌,另一支为杨瑕后裔,居平桥、美貌,杨姓占全村人口80%。 地茶村土地总面积21075亩,其中田829.2亩,旱地222.15亩,有林地面积14196亩,森林覆盖率59.9%。地茶林业有着辉煌的历史。1964年大队在昔门创办林场,场员来自各自生产队。初时每天往返10多里,工效低,进展慢。1968年加强管理,派杨再洪任场长,场员在山上住扎安营,搞林粮间种,以短养长,林场发展到4000多亩。1974年大队又创办-林场。1983年昔门林场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努力多栽摇钱树,山区变成大银行”的锦旗一面,并获二等奖。1987年昔门林场已成为全县五个重点集体林场之一。1990年代初,林场转给村民集体承包,国家给予林场的造林、抚育等营林生产补助和间伐木材所得归林场所有,成林由村民委按计划指标采伐,其收入的3%作为场员管理报酬,集体统筹安排。1993年,地茶林场被列为全县第一个股份合作试点林场;1988年村民杨通学、陆冬兰夫妇在黑冲利用荒山创办私人林场,面积2000多亩,跨六冲十岭,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1995年地茶村获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造林绿化千佳村”光荣称号,2005年被县定为全县生态文明富裕村之一。1990年代末国家实行“天保”政策后,林业和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收入被劳务输出取代。现村里在外打工508人。 村南2公里地带产黄金,1992——1996年出现采淘热,平时千余人,热潮时数四五千人,周边山林多被毁,溪中鱼虾消失。地茶村民居住密集,民国元年(1911)、1980年、2003年先后发生火灾,民国元年火灾全寨被烧殆尽。民国末年,村子周围老虎、豹子、豺狼出没频繁,夜里进寨叨走猪、牛,平桥还有人被虎食。明清时期,村内富家子弟到龙里司的龙溪书院读书。清顺治年间,村人在“凌云庵”(后称“飞凤庵”、“回龙庵”)始办地茶私熟。民国19年(1930),村人杨操白组织创办地茶国民小学,23年(1934),为地茶初级小学,29年(1940)改为地茶短期小学,31年(1942)更为地茶国民保校。1952年春恢复地茶小学,1956年办完小,1972年附设初中,2002年地茶小学改为九年制小学。2005年学校占地3000多平方米,有学生542人(其中小学334人,初中208人),教师29人。学校现有电脑50台。 清雍正年间村内曾出2位举人,杨操白为光绪年间秀才。 明天顺八年(1464)在地茶寨脚建有“凌云庵”,又称“飞凤庵”,“0”期间被毁,2001年村人及周边信士集资复修,称“回龙庵”,内供菩萨等像,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四方信士云集,道为之塞。清嘉庆四年(1799)在寨脚修建一座石拱桥,长14米,宽3.6米,高5米,拱跨度8米,拱中正厚1米,并在石拱桥上建花桥,长14米,宽3.6米,高4米,共4间。花桥因年久失修,柱脚朽烂,于1951年按原样重修。平桥现存有1990年代中期村人集资修建的风雨桥。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修建杨氏宗祠,民国20年(1931)维修,村人杨操白在大门-有一联:“打开大门试看民国二十年水深火热九死一生幸我辈尚得保全默佑莫非真宰力,这般浩劫可怜四万里中原血雨腥风千疮百孔喜吾乡略还干净修斋答报圣灵恩”;村内原有古碑十余块,后多被用于修电站和修井。 还有2个地名与地茶村同名:贵州铜仁市松桃县永安乡地茶村贵州铜仁市印江县木黄镇地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