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四川 成都 崇州市 公议乡 花果山社区

花果山社区介绍

花果山社区位于公议乡北面无根山核边缘,区域东与元通毗邻,南与天冬堰接壤,西邻林秀村,北接怀远,属丘坝地形,四川省果树良种繁殖站在花果山社区境内。花果山距成都市区48公里,距离崇州市区16公里,距光华大道延线(第二快速通道)16公里,距成青路25公里。社区内已经建成了主干道路13条,包括景观大道、环山道路等,循环道路网络也基本完善。这些都使得花果山交通更加便捷,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花果山社区总面积5.2平方公里,土地6448.84亩,其中耕地面积4573.49亩,林地面积1875.35亩。平坝耕地良田顺势而下,层次分明,紧密相连。 花果山社区地型属丘陵,海拔560—757米,气候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无霜期286天。多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161.5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26%,年平均太阳辐射量87.6千卡/平方厘米,大于0℃的平均年积温5830.3℃,年平均风速1.3米/小时。花果山土壤为红紫泥土和老冲积黄泥土,微酸性,PH值5.5--6.5,土层厚度0.5—1.3米。适宜发展优质水果、花卉苗木、树种等多种类型的农作物、林植物。 花果山社区区域内河流较多,现有六斗渠、天冬堰、王堰、桤木河、老天冬堰交织成网,水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952.6毫米,全年降水量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73.9%,年平均水资源量约4217万立方米。已初步形成蓄、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网络。农田骨干排灌水系已基本形成,沟渠纵横,农田水利条件较好,基本具备新农田示范区开发的引水改良条件。 花果山社区沿山带天然植被茂密。有布朗李、梅子、巨桉、白杨、银杏、松树、黄金梨、水杉等植物。动物资源主要分陆生和鸟类。陆上动物主要为人工饲养的畜牧品种。可供农业开发的生物资源丰富。 2010年社区总人口3347人,约占全乡人口的24.61%,平均人口密度912人/平方公里。本社区从业人数2175人,约占社区总人口的65%,从业人数中农林牧业从业人数1600人,约占社区从业人数的73.56%,约占社区总人数的47.80%。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由2005年的1835万元调整为2654万元,社区固定资产投资1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92元。社区实有耕地4573.49亩,农林牧业总产值265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538万元,林业产值676万元,畜牧业产值257万元,农林牧服务业183万元。科技兴农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本地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00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2005年到2010年,粮食产量由9万吨增加到22.5万吨,畜牧产品总量由3.38万吨增加到8.45万吨。从农产品产量结构看,粮食占农产品产量比重处于领先地位,高达72.7%左右,历年相对稳定。丰富的农产品原料既是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基础,也是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的基础。花果山社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及技术优势,重点打造花果山生态观光农业区,集聚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如千亩玫瑰的标准化种植、奶牛大规模标准化养殖、设施蔬菜、耐盐碱观赏苗木以及布朗李、黄金梨等。 花果山社区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总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个,加入合作组织农户达256户,占农户总数的34.77%。社区经济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合理,功能结构进一步协调,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32元;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花果山社区目前农业生产(除土地专业合作社外)仍然遵循“一家一户”的分散式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起步较晚、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加工流通环节的专业组织发育不健全、数量有限,没能真正发挥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作用,更没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以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主的市场主体发育程度还不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还有4个地名与花果山社区同名:贵州铜仁市碧江区河西街道花果山社区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花果山社区安徽马鞍山花山区解放路街道花果山社区江西南昌新建区长堎镇花果山社区

花果山社区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