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广东 潮州市 潮安区 东凤镇 下张村

下张村介绍

下张村 下张村位于东凤镇中部,与韩江对岸澄海县下陈乡相向,西与彩塘东里村接壤,南与儒士、沟边村相接,北邻鲲江两村,距镇政府四公里。护堤公里从村东边通过,西边有镇道东梅路,交通方便。截止2013年12月,全村有957户,人口4354人。耕地1257亩,果园100亩,池塘105亩,州园250亩。 下张村始创于明朝初期,先祖张秋鉴为避元末之乱,自福建省泉州府莆田县蒲美乡打铁巷南井脚至此创业。当时村内已有张、洪、庄、辛、黄、许等姓聚居,至清朝中期,其他姓氏逐渐外迁,唯存张姓,初时以打铁谋生。初时村名为鲲沟,至清乾隆年间,改为鲲江,又因姓张,俗称下张,解放后称下张村。下张村向来属南桂都—东凤镇,民国19年(1930)为中桂乡所辖,1940年日伪时属南桂区鲲博联乡,1946年为南桂乡第11保(包括沟边村),解放后于1952年与高厝尾等建为下张乡,1956年并入鲲江乡,公社化后与儒士沟边建为下张大队,1983年本村设下张乡人民政府,1991年设管理区,1998年改设为下张村民委员会。 该村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村西边镇道旁,建有张太辉烈士墓。张太辉烈士于一八九九年出生于贫农家庭,二十二岁便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在当时0员谢汉泽同志的培养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在乡建立革命据点,组织成立农民协会,并经常在璋琦陇、东凤、礼阳、诗阳、新乡、鲲江、鳌头等乡活动,积极领导农民革命,实行减租减息,打击土豪劣绅。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农历三月二十七日)被捕,后被杀害于飞鹅岑。一九五七年七月十五日国家主席毛泽东颁发烈士家属纪念证,一九六五年潮安县人民政府建张太辉烈士墓。 村民一向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传统种植有芡实和乌叶荔枝。芡实是该村的特产之一,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闻名国内外。初时种植在村外周围的池塘、沟润,后扩展到外地租沟润、水泊种植,每年夏秋间采摘,经手工剥制,成为质美、味甘、富有滋补价值的药膳食品,远销国内各地和东南亚一带,现年产量达四万多斤,产值200多万元。乌叶荔枝俗称“鲲沟乌叶荔枝”,清朝初期已有种植,其荔实肉厚而脆,清甜可口,特别是乡“上厝后园”地产的,更受欢迎。建国以来,连年不断扩种,现已有果园二百多亩。 历来村民多有做小贩谋生的传统习惯。前人有“十-担八索便是痴”的说法,每当农闲时,多有从事小贩者,挑担过乡兜售。建国后,乡为了解决劳力出路,增加集体收入,大力发展工副业。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六年,接连建办起粮食加工、贝灰、砖瓦等三厂;1970年乡又组织建筑队、砌石队,有四百左右人,到惠阳、广州、深圳、海南等地去做承包工,壮大村的集体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部分村民相继办起企业,有塑料加工,不锈钢、食品等十多个,带动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也获得很大的改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的教育事业也有很大变化。明、清时期,乡便有私塾。一九一一年办濬智学校,后改为南桂第四中心国民学校。建国后,改名下张小学,后于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九年扩招服务半径内(儒士、沟边、黄厝尾等村)学生,因学生人数激增,校址后迁至儒士村,并在黄厝尾乡设分校,一九六O年黄厝尾分归自办,1979年又与儒士、沟边分开,在下张东畔园自建校舍,称下张小学。1987年至1995年,旅港同胞张世盛、陈镇卿伉俪慷慨解囊,先后捐资近50万元,在原址重建教学楼、礼堂综合楼和四间功能室,恢复原名“濬智学校”。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50人,教师20人,其中本科学历10人,小学高级教师10人。学校办学质量、办学品位不断提升,被评为“潮州市规范化学校”和“潮安区德育达标学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文化素质正在大幅度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村常住人口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20人,具有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850人和1220人。 近年来,下张村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一丝不苟做精做细新民生工程。2012年,筹措资金100多万元,扩建教学楼,修缮旧教室,改造内外操场,增添教学设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村还致力于改建村容村貌,村道全部铺筑水泥路面,重修紫辰门,整治公共池塘,取缔违规抛光加工棚,清除卫生死角,为村民创建一个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广大农民千百年来期盼的社会养老由梦想变成现实;低保户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大提升。 还有5个地名与下张村同名:山西运城夏县尉郭乡下张村山西运城平陆县张村镇下张村浙江省台州温岭市新河镇下张村浙江省金华浦江县虞宅乡下张村浙江省台州天台县南屏乡下张村

下张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