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坪村介绍
位于岘山脚下,板棚河上游的邢坪村因村部设在邢坪自然村而得名。共有十四个自然村:孤石沟、许家坡、马家、高家、南坡、景家沟、郭家洼、李家沟、邢家村、邢家坪、朱家洼、史疙瘩、古都、土桥。分20个村民小组,820户,总人口3874人。明朝至今发展姓氏34个,分别为史、师、康、黄、李、马、翟、王、刘、徐、卢、陈、甘、高、常、贾、许、景、袁、张、吕、杨、郭、任、段、孙、雷、韩、洪、宋、陶、程、赵、杜,均为汉族。总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00亩,林地2000亩,村庄600亩,河流700亩,荒山7000亩。 邢坪村何时有人定居,历来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明朝末年,从山西省洪桐县逃来一帮难民,开荒辟田,建造房屋,定居于此。第二种说法是:西晋中期就有人生活在这里。因为邢坪村有一座庙宇,名曰迎门宫,而迎门宫、岘山崇天宫、三屯广行宫是铁顶山庙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屯广行宫建造于西晋中期,无疑迎门宫也同样始建于西晋中期。第三种说法是:邢坪朱家洼自然村西曾是酒祖酿酒之处,有“杜康第二酒坊”之说。据老人们讲,解放前还有人在此酿酒。第四种说法是:邢坪古都自然村是周朝诸候国中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首府。解放前在这里发现古代兵器,解放后至今陆续出土石器、陶器、瓷器、古砖、铁瓦、药碾子、拴马石桩等。有“九岗十八锅,街东没有街西多”歌谣,有“十里长街”之说。 经济产业: 解放前,大部分地掌握在地主恶霸手里,再加上原始的种植模式,粮食生产一直上不去,工商业、服务业、林果业、畜牧业无法兴起,交通工具以牛车为主,大部分人挑担为主。解放后,邢坪人只是在种植方面前进了一步,修有水库一座,修建很多梯田,其它产业只是零星存在,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邢坪人响应党的号召,树立科学观念,改变原始模式,发展多种经营,调整种植结构,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再加上劳务输出,邢坪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邢坪土壤性能比较适于种植烟叶。烟叶生产是邢坪的支柱产业,一般亩收入比其它农作物高出两倍还多,邢坪村是洛阳市闻名的“烟叶生产先进村”。 邢坪村拥有数百亩的天然牧场,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邢坪南部的几个村民小组,一般农户都养了3—4头牛或百余只羊。近几年来,利用科学养猪,又是邢坪人的一条致富门路。 经济林是邢坪的又一大优势产业。尤其是李家洼、许家坡、景家沟、郭家洼四个自然村,现有经济林近百亩,收入十分可观。形成规模的园林专业户有十多家。 据统计,手扶拖拉机300余辆,脱粒机400余件,收割机5部,其它各种运输工具60余台。 社会事业: 自2002年贯穿邢坪村南北主干道全部水泥硬化后,各自然村之间的通道和各自然村内的街道也全部水泥硬化。板棚河上游邢坪段还建有三座立体桥,四座漫水桥。2005年建造了百余个沼气池,修建三个大型蓄水池。2010年大部分村民用上自来水。 1980年,邢坪村通上了高压线路,2000年,邢坪村电信网络开通。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学校规模日新月异。1998年,上级扶持4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在村北部建教学楼一幢。2003年建办公楼一座。2014年学校学生餐厅竣工。 医疗条件日臻完善,由过去只有一间药房的卫生室发展为门诊室、仪器室、药房、住院部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人民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邢坪人的收入普遍增加。饮食方面由玉米糁红薯饭—萝卜白菜白馒头—山珍海味。衣着方面由粗布衣、草衣—中山服、洋布衫—西装、牛仔裤、羽绒服、纳米、昵子等。住房方面由草户—土瓦房—平房(两层或三层)。文化方面由念经、听说书、喷瞎话(讲故事)—听广播、看电影、看样板戏—看电视、玩电脑。屋内摆设方面由板凳、堂桌、木箱、柴床—三斗桌、立柜、四平床—五斗桌、组合柜、沙发、席梦思床、梳妆台、穿衣镜。厨用方面由烧柴—烧煤—电磁炉、液化气。交通方面由步行、骑马、坐火车、人力车—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公交车、出租车、小轿车。另外,电话、手机、冰箱、空调、电风扇已基本普及。 基层组织: 邢坪村支部于1951年间成立。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