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王绪村介绍
南王绪村位于城西30华里处,东依迎口山、徐山,与北林院村接壤,西北与北王绪隔路相望,西与聂家为邻,西南距北沟不到2华里。村南有沟壑穿插而过,西北是一片沃土平原。新的206国道从村南经过。村北是一条河流,河的北岸有一个小自然村,因地处高台,村中多高姓,故村名为高家台子,和南王绪同属一个行政村。南王绪村依山而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真可谓是聚天地之灵的一方风水宝地。有诗为证“东靠迎山钟灵福地,西望渤海别有洞天。” 南王绪村现有600多户,1740多人,1500多亩耕地和1600多亩园地。该村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建立南王绪大队;1984年改为南王绪。 关于南王绪村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传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部下两王子分别在南北王绪的现址建有 “南王墅“和“北王墅”两处临墅,明朝嘉靖年间,徐姓从小云南迁来定居,因位于南王墅周围,故取名为南王墅。后来人们嫌这“墅”字不雅又难写,就取谐音“绪”字而代之,成了今日的南王绪了。 其二:据村里现存的《姜氏谱书》、《徐氏谱书》记载:姜、徐二姓的祖先是姑表亲戚,明朝嘉靖年间,徐姓先从小云南移居此地,依东山之右落户,山名后称为徐山。稳妥之后,姜姓投奔姑夫母徐姓而来。两姓在此已繁衍了二十余代。据祖辈相传,徐姓来此定居之前,这个村已有王氏人家居住过。后来王姓不知何因迁至今西泊子村。南王绪村西古有地名“王家井”,北王绪村南有地名“王家葬茔”。在《姜氏谱书》的村庄古图上还有明确的图示标记。这些口传资料和文字资料,恰好与西泊子王姓谱书上记载的历史相符。充分说明了西泊子王姓祖先,就是南王绪村前身的居民。南王绪的村名,应与王姓的坐户建村有关。 古文《正字通》释:“古字野、墅同音”,“后人家庐,外立别墅,因借郊外之野,加土转声作墅”。意为野外的房子叫墅。并非近代演绎之“墅”:豪门巨宅、高楼大厦。在数百年之前的南王墅,也就是居于南边的王氏房屋,以后形成为村庄,与传说的唐太宗征东故事不搭界。 南王绪村西南坡地上残存着新石器时代遗迹。据1995年版《蓬莱县志》记载:经专家考证,这处新石器遗址“面积8800平方米,邱家庄类型,文化层厚0.3-3米,陶器以夹沙、夹滑石红陶为主,其次为夹省灰褐陶,纹饰多见附加堆纹、刻划纹。采集有鼎沿、鼎足、缸口沿、蘑菇状把手、彩陶片等,石器有石斧、磨棒、磨盘。骨器有骨锥、骨针等,暴露遗址有房迹,合葬墓、灰炕,红烧土块堆积,遗址部分被破坏。”遗址距今约四千多年,二零零六年十二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村东南的窑沟西坡还发现了“南北长120米,东西宽85米,一片古墓葬群。在墓群的西断崖上,发现两座土坑竖穴墓。内有泥质灰陶残器物口沿和器底等。”而在2008年新开辟的206国道的施工中,又在路边发掘两座“蛎皮墓葬”。 据村中老人讲,清朝末年,反长毛时,村子四周建有石砌围墙,高若两丈,宽若三尺,东南西北建有四个大门,四个便门。围墙在过去确实起到了保家护村的作用。直到现在,村东北还有一段若三丈长的围墙遗址。 徐姓后裔徐士林,后移文登徐家村,清朝康熙年间进士,曾任江苏巡抚,-为“忠孝性成”一代重臣。徐姓后人还出过道台、秀才等。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家徐香九,下南洋做生意,主要经营烟草业,商号“华夏太阳烟草公司”,几乎垄断了江北市场,成为行业大亨。抗美援朝时捐款亿元,价值一架飞机,被誉为爱国的“开明绅士”。 在南王绪村西有个地方叫马家道,曾住有马姓人家。发源于南王绪的鸭湾河从北王绪村南向西流过,河的两岸有一地名叫“马家屋后”。《姜氏谱记》记载:姜氏二世祖姜仲义,生于明代嘉靖中期。大0臣严嵩在朝中弄权,欺上压下,其马姓义子在南王绪的马家道仗势欺人,强男霸女,强占民田,惹起了众怒,姜仲义嫉恶如仇,率领受压迫的村民,火烧了马家,灭了恶霸。但因触犯了0臣,被官府处死。姜公义举,大快人心,百姓称颂。据说当时为其出殡送葬的人排成长队,三十里路,走了十八天。马家被烧以后,留下了“马家屋后”这一地名,流传至今。 南王绪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代姜必铭,考中武秀才。姜希乐,考中武秀才。近代姜子宽(已故),抗日战争时从军,后任海军少将。姜希庄,年近八旬,黄埔军校最后一批学员,后随部队起义,分于刘邓大军作教官,后被打成右派,1981年平反,现告老还乡。姜永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工程管理系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83年到北京市东城区任副区长。1990年调到财政部,后任地方预算司司长。 民间至今流传的几则轶闻趣事,充分展示了南王绪村的风土人情,表现了村民们诙谐幽默的生活情趣。 一则:“刀笔官司”。说的是过去村里有一寡妇要改嫁,公爹阻拦。寡妇无奈,只好请了村中有名的“刀笔”秀才写了诉状:“夫才死,婆早亡,间半房子一铺炕,媳嫁人,公不让。”与公爹对簿公堂。这文章就在“间半房子一铺炕”上。县官一看诉状,二话没说,即判媳妇胜诉,准于嫁人,并杖责公爹二十大板。秀才“刀笔”之利害可见一斑。 二则:“一亩三分地”。古时候,在南王绪与黄城集交界处有一亩三分地,原本已搁荒多年。南王绪人赶黄城集时必经此地,见地荒废,就辟为歇脚的地方。每逢赶集,就将牲口立桩拴在地上。日久天长,人来人往,你捎块石头,我带块砖头,久积成垛。人们用它砌了一道墙,又顺墙搭了一架棚子。南王绪的好事秀才又在墙上题写“南王绪驿站”几个大字,俨然成了南王绪的地界。这一下黄城集人不算了,说此地自古属于黄城集地盘。双方各执一辞,只好经官公断。南王绪的刀笔秀才又出马了,诉状写道:“黄城集,耍嘴皮,空口无凭;南王绪,有证据,现场不言自明。”县官到现场看了以后,只好将地判给了南王绪。南王绪就此赢来了“一亩三分地”。 三则:“咏对趣事”。古时,南王绪有个姜秀才,北林院有个车秀才。二人虽是朋友,但互不服气。这日,俩人结伴乘车去赶黄城集,一路上巧嘴弄舌,绕口碰瓷,你讥我驳,各不相让。车秀才以“姜”为题吟道:“姜吃姜,姜辣姜心”,姜秀才毫不示弱,以“车”为题,随口对咏:“车坐车,车磨车腚”。二人对答如流,成为乡野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