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马家村介绍
红山马家,顾名思义,因为马家居于红山而得名。红山的成因,源于远古时代,地壳变动,火山爆发,岩浆冷却后多为红色,就形成了一座红色的山峰,如今随便挖开地皮,下面就是火红的土层及石块,蔚为壮观。红山马家现有殷、马、王、邱四姓,110户,320人。 殷氏家庭为红山马家的占山户。据《殷氏谱书》记载:殷氏始祖殷富贵,于明代万历年间从小云南迁移至黄县殷家店,后又迁至北沟一村,居住数载,留下一条殷家街。其中有一支,又迁至红山的南坡,始称殷家。后来马姓迁来,发展较为兴旺,盛过殷家,又更名为红山马家。 马姓祖先马信携三子于明代中叶从小云南迁徙而来,先落脚于北沟南埠东沟。当时看好沟内有水,便于生活,后因山洪暴发,淹了房子,才迁上了红山,与殷姓为伴。而在南埠东沟留下的马家石碓臼,保存至今,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这里的马姓至今已传十九代人。殷姓发展至今,近二十代人。村庄刚形成时,殷、马二姓都势单力薄,为了生存他们互相帮助,联手合作,共同在村西路边挖掘了一口数丈深的老井,共同饮用。至今古井尚在,四块大青石砌的井口,边沿磨得溜光浑圆。在这口老井旁边,还发生过一段令村民难以忘记的往事。清代时,官府有一名暴吏,经常到村里催逼捐税,任意搜刮。而且不是出口伤人就是拳打脚踢,结果激起民愤。大家一顿棍棒还击,不慎失手将官吏打死了。后被官府重重判罚,强行罚去全村1000亩地来抵罪。本来村民依靠地多,广种薄收,勉强糊口,这一下子被罚去一多半土地,难以维持生计。迫于无奈,人们只好外出逃荒要饭。当时村里最多时,曾出了“十八条要饭棍”,成为红山马家村一段屈辱而悲惨的历史。这还不算完,官府还继续派人到村里滋事生非、仗势欺人。某日,一老妪在井口提水,恰遇官吏来到井边,对老妪大声恫吓,老妪受惊,失足落井淹死。这又一次激起民愤。但人们接受了上次教训,把官吏捆起来,请当地秀才写了诉状,对簿公堂,据理力争,将官司打赢了,惩办了罪犯。这口古井不但饱经沧桑,而且见证了红山马家的艰难历程。 殷姓清代出过一名武举,称为戴顶子的。近代马家村也出了不少优秀人物。 附一: 马虹,14岁闯了关东,后从丹东参军,随军南征,转业后曾任广东荔湾区委书记、省人大副主任等。 马天仲,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地下党员,大军南下时,组织民众支前,任民工团长,解放后任安徽六安县财政局长等。 马恒军,曾任山门峡市长等职。 马恒信,抗日战争时参军,淮海战役时两次负伤,又两次巧遇本村支前村民用担架抢救,成为战场上的奇闻。解放后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等职。 附二: 马姓辈份排序为:“信、□、汉、龙、□、国、□、进、有、德、天、恒、启、超、元、立、大、庭等(“□”代表单字)。 殷姓辈份排序为:“富、贤、学、琏、得、吉、维、克、夏、志、文、宽、元、景、秀、花、开、福、禄、春”等。 注:《殷氏谱书》由殷秀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