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汤沟村介绍
神汤沟村 村庄由来在鳌山卫东偏南3公里,鳌山湾西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冯姓兄弟2人由云南迁来此地,兄定居于此。村南山下有一深沟,沟中有涌泉,其水色白、温暖,翻腾作响,宛如沸汤,故名深汤沟,后演变为神汤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神汤沟村位于鳌山卫镇东部,距政府驻地3公里,东与七沟接壤,北临大海,西与杨家村相邻,南对黄豆山。全村区域面积5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8公顷,工业用地1公顷,居民用地4公顷,荒山5公顷。 因村北临大海,海产品鱼螺虾蟹较多,村民多以木船出海捕捞为生。村中有一条镇级东西公路穿过,环行客车按时从此通过,交通便利。 2001年,全村常住户330户,人口96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5‰,其中男性476人,女性484人,全村有于、冯、李、黄、张5个姓氏,均为汉族。高中、大专、大学文化程度各有32人、18人、9人,中小学教师16人。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方面,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140公斤,总产201600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600公斤,总产43.2万公斤;2001年平均亩产680公斤,总产48.96万公斤。建国初期农业总产值为11万元;1978年为23万元;2001年为25万元。 第二产业方面,建国初期,该村有大小木船12只,渔民60人,年总产值1.2万元;1978年后有大小渔船86只,总动力950马力,渔民240人,年总产值120万元;2001年有大小渔船45只,总动力900马力,渔民132人,年总产值90万元。2001年私营企业3个,职工105人,年总产值1200万元,利税12万元。1994年8月该村村民冯彩伦,0党员,建即墨市金星索具厂,职工62人,投资180万元,占地7亩,年产值800万元,利税30万元。1997年7月,村民冯彩尚,0党员,建新兴塑料厂,投资60万元,占地3亩,年产值40万元,职工15人。同时该村村民冯彩世建起东海纸箱厂。 第三产业方面,1978年,该村相继办起了磨坊、豆腐坊、油坊等小手工业和小卖部、理发店、小商贩等服务业。至2001年,全村有个体经商户15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6人。村民还积极发展客货运输业。全村拥有出租汽车3辆,运输货车2辆。每年收入5000元左右。 社会事业文化科技方面,建国前,村中建有冯、于两姓家庙各一处,每逢年寒节在此祭拜祖先。平日,聘请私塾先生在此教学认字。村中老人对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上的语句多少还能诵吟几句,文化氛围尚且蕴厚。那时的文艺演出颇为盛行。地方传统戏柳腔办得活龙活显,对国粹京戏也搞得有板有眼。时常拉箱巡回演出,深受观众喜爱,连连叫好。该村被四邻八岭誉为鳌山卫镇东大片文化领域中心的称号。至今爱好曲艺人员层出不穷。每年元宵节演的文化节目,排练的秧歌队、高跷队参加的人员之多,扮演的角色之广,高腿捆扎的之高,乐器配音之齐全,在全市村镇级总是饮誉四方,名列榜首。 建国后,利用村中的家庙办起了初级小学,有教室6间,教师办公室1间。1970年,新建教室10间,办起了五年制学校,全村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后又合并于七三小学,全部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历年来全村共有27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建国前,全村没有诊所,村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建国后,人民政府开始免费为村民接种各种疫苗,传染病得到了控制。1970年,村里培养了“赤脚医生”。1975年有乡村医生1名,村办卫生室1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有明显提高,村民医疗健康水平大有提高。 人民生活方面,建国前,村民年人均占有粮食50公斤,收入不足20元。1956年,人均占有粮食180公斤。1978年占有粮食210公斤,年收入21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迅速提高,到2001年,人均收入4200元,户均存款3000元。1981年全村第一次通电。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住房条件逐步得以改善、提高。1996年,全村第一座楼房建成。全村第一个万元户是于团仕。 2001年末,全村有电话240部,彩电280台,机动车辆130辆,其中摩托车110辆。 村庄建设方面,1949年,房屋多以土、石加黄泥建成,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1980年以后,房屋以砖、石子、钢筋加水泥建成,1980年人均住房面积11平方米。到2001年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1982年划出土地90亩统一规划建设新村。1949年,村内街道不整,1997年,开始对街道理墙、拓宽、疏通规划,投资5万元,全村实现了绿化、美化。 社会福利200年开始,村委每年出资2.6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每年考取的大中专学生发给奖学金分别为200元、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