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宝台村介绍
北宝台村隶属莱城区辛庄镇,位于莱城东19公里。村庄如同盆地,东、西、北三面环山,北是城岭村,南临乔店水库,东面是桃峪村,西北方向是涝洼岭。村中有两条路通向村外,一条由村北通向城岭村,一条向南100米直通莱麻公路。全村62户,198人,耕地面积76亩。 据李氏墓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李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址在平台地上,两面依山,两面傍水,视为宝地。曾名宝台。1965年修乔店水库分成两村,该村居北,故名北宝台,全村只有齐、吕、李、孙四姓,其中吕氏人口最多。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乔店乡•宝台”;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属莱东县管辖;1945年恢复莱芜原建县制,归莱芜县;1946年区名以数为名,为第八区;1958年撤区划乡归铁车乡;同年10月铁车、辛庄乡合并为辛庄人民公社,宝台归辛庄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归办事处管辖;1985年11月撤处划乡,宝台属铁车乡;2000年12月合乡并镇后,北宝台村归辛庄镇管辖。 北宝台村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1941年村长齐玉祥。被日寇残忍杀害,激起了村民对日寇的仇恨。1943年日寇一小队13人在村东建一据点,在村东石勺山上修一碉堡。有机关枪一挺,迫击炮一门,日夜骚扰村民。在八路军的带领下,村民实行坚壁清野政策,与日寇展开斗争。1944年,-51军在村南沟内与日寇展开激战,打死打伤日寇100余人。村民积极抢救伤员,运送食物、弹药。同时,村民兵参战一举捣毁了伪村公所。51军撤走后,日寇对北宝台村进行了疯狂扫荡。1945年日寇投降后,岗楼被村民烧毁。后-吴化文部驻扎,北宝台村民在村长李爱田的带领下与他们打起“游击战”,村民利用绵延群山做掩护,建围墙,挖山洞。围墙在解放后造田已垒入堰中,山洞至今仍在。在斗争中,村长李爱田被杀害,解放后被评为烈士。此外,北宝台村还有李传祥、李爱镜两位烈士。 1965年,修建乔店水库,村庄搬至北面山坳中,良田变成了河道,村中只剩下山上的10多亩薄岭地。人多地少,交通闭塞,村民生活极度困难。1974年在村长孙兆明带领下开始围河造田。他们发扬“愚公精神”,手推肩挑,男女老少齐上阵,硬是搬走了村南一座小山。3年时间,造地53亩,搬运土石5万多方。北宝台村四周山连山,走四五单路不见村庄,是个“世外桃源”。为打破闭塞,他们白天造田,晚上修路,用了近4年时间在村北的崇山峻岭中“啃”出一条宽8米、长2.5公里的山路,1978年,这条路上跑出了北宝台村第一台拖拉机。1979年,北宝台村第一次被辛庄人民公社评为先进单位,1980年被莱芜县评为“先进集体”,村长孙兆明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1996紧挨北宝台村南的莱麻路开通了。如今的新宝台村靠山、靠水、靠路,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方宝地。靠山,他们加快了发展林业和荒山绿化的步伐。村里自1986年以来,闸山沟、建谷坊、修水平阶。栽植各类果树12000多棵,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果园。1999年市邮局包村组又为村里投资6000多元,又从外地购来10多万棵刺槐、棉槐等苗木,使全村3000多亩荒山得到了绿化。北宝台村民还大力发展畜牧业。村民孙其玉养仔猪200余头,鸡5000多只,带动起两家养猪专业户,六家养鸡专业户。靠路,12家村民跑运输,开饭店,搞维修,第三产业红红火火发展起来。靠水,他们在乔店水库周围田地里,种植大姜40多亩。得天独厚的条件,山青水秀的优美环境吸引很多有识之士前来投资,有两个单位要在这里依山傍水建设度假村。1998年村投资6万余元建起了水池,用上了自来水,还修通了本村通往莱麻路的长320米、宽8米的一条公路。2000年发展成电话村。如今的北宝台村告别了昔日的贫穷,开始了新的腾飞。 深山出俊鸟,10年间从大山之中“飞出”了6名大学生,11名中专生。大山中的人向往文明,崇尚文化。1969年北宝台建一小学,1996年,由于年久失修,校舍简陋又重建。2000年本村小学合并到铁车联小,村中只剩幼儿园。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