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峪村介绍
东南峪村位于莱城东南18公里、颜庄镇西南8公里处。纯属山区,南靠一座山,北邻柳桥峪村,东与桑梓峪一山相隔,西与孙家庄村一山相隔,村中有—条小河,北流入汶河。该村盛产花椒、柿子、山楂。全村共有206户,632口人,总面积5000亩,其中耕地面积449亩。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载:澜头乡•东南峪。该村自古属颜庄管辖,现仍属颜庄镇辖。 东南峪村西靠“韭菜崮”。相传清末时期,人们经常遭受到土匪祸害,无法正常生活。为防匪患,该村人民和孙家庄、柳桥峪村的人民,捐资出力,在韭菜崮山顶凿石修建房屋,筑围墙,修成坚固的山寨。乱时村民避居于此,以防土匪祸害。山寨南门地势险要,顶上筑有两座炮楼以利防守,山顶中间有15米的深水井,水量很小,不能满足需要。后来人们想掘深增加水量,结果水自然消失。有一次土匪侵犯时,人们只好趁夜晚到山下村里偷偷担水饮用。土匪了解到山寨缺水,就紧紧围困了七昼夜。相传,正当人们粮尽水绝之时,一夜之间,满山生长出嫩绿的韭菜。村民以韭菜为饭食,才得以生存,于是人们就把山寨称为“韭菜顾”,后改为“韭菜崮”。 东南峪村人民勤劳勇敢,有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抗日战争中,人民积极报名参军,勇于参战杀敌。1948年淮海战役中,村民吕瑞汉报名参军,在战场上顽强战斗,壮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吕士功1944年参军,积极参战,在战斗中机智勇敢,战绩卓著,被授予全国一级战斗英雄;转业后任安徽省安庆市发电厂-,在领导电厂的工作中,又做出了新的贡献,连续两次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吴恒生为二等残废军人;吴兆俊、吴丰俭、吕瑞德、吕士若、孙士忠为三等残废军人。他们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非凡的业绩。 东南峪村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教育,崇尚文明。解放后,村里的小学有五个教学班。由于学生数减少,1984年合于柳桥峪联小。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该村考取大中专学生20人。吴荣超与杨子云均考取研究生。 东南峪村新中国建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8年初,东南峪与柳桥峪、孙家庄成立联社,吴丰行任书记,实行按劳分配。1962年分社开始实行“人七劳三”分配。改革开放前粮食不能自足,靠国家救济粮维持生活。1982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政策,激发了村民的劳动积极性。人们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全村都达到吃粮自足的水平。但人们并不满足取得的成绩,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大力植树造林,发展多种经济树木。全村平均每户植花椒树50余棵,山楂树30余棵。从此,村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改变了山村的贫穷落后面貌。 1977年前,该村道路狭窄,机动车辆根本进不了村。村干部本着“要想富,先修路”的原则,于1977年带领村民改道拓宽路基,拖拉机、小型汽车能通达村内。1990年又一次将道路拓宽,从此大小汽车均能进出自如。1984年架线通电,村民从此抛弃了煤油灯,用上了通明的电灯。当年有两户人家立即买上了电视机。现在,电视机户越来越多。通过这一先进的媒体,村民们开阔了视野,接收了新的信息,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奔小康的干劲。现在,村民经济收入猛增,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草房逐渐换成了瓦房。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水量扩大,无序开发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东南峪村成了缺水村。1993年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下,打出两眼深井,修建水池两个,解决了村民吃水浇地问题。1999年在村支书吴恒高带领下,发动村民集资、出力,为另一眼深井配套,建水池,安装了自来水管道。从此,家家户户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同时增加灌溉面积200亩。村民过上了吃饭不用愁、吃水不出门的自在生活。 2002年,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吕士东书记和村委同志的带领下,全村人民积极出资出力修筑公路,把从柳桥峪村到东南峪村1600米的土路硬化为水泥路面,从此告别了泥泞路。道路通百业兴,村里经济发展快了,如今村里有了出租车户、各种作坊。道路的畅通方便了人民,搞活了经济,村民收入逐年增长,现在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 2002年8月7日,东南峪通上了客车。在这之前,进出村庄的只有一条曲折难行的小路,遇阴雨天,泥泞不堪,连拖拉机都开不进村。东南峪村民世世代代都梦想着能修一条像样的路,盼望着能像其它村那样一出门就坐上客车。2002年5月,在钢城区民政局等部门及颜庄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两委干部带领群众大干两个多月,用自己的双手铺平了通向美好生活的路。在劳动队伍中,年长的70多岁,年少的才12岁,整个工程用去了3200吨水泥、1300方石子和1100多方沙子,修成了一条长1600米、宽4.5米的水泥路,总投资为16.2万元。 东南峪村物产丰富,地灵人杰,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未来的东南峪村,在经济浪潮中一定能跃上一个新台阶。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