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家泉村介绍
卞家泉村位于莱城东南27公里,钢城南4公里处。村南邻新泰市的高玉铺村,东邻黄庄镇的小上峪村,西邻南仓峪村,北邻高家庄村。磁莱铁路、205国道、莱新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全村425户,1348口人。498亩耕地,山场面积800亩,总面积2700亩。 据村碑记载:卞氏于明天顺年间在此立村,因村内有泉,故名卞家泉。据口碑相传和墓碑为证,最早村里有卞、倪、杨、沈、吕、康等姓氏人家迁来居住,后葛、李等姓从外地迁入,现在村中有葛、李、袭、刘、陈、赵、宋、王、孟、张十姓人家,主要以葛、李、袭、刘4姓人口居多。 卞家泉自建村后属蒙阴县所辖,清代沿袭未变;1914年至1939年属蒙阴县七区;1941年划为新甫县,后划归新蒙县;1945年划归新泰二区;1958年划归新泰县翟镇人民公社;1984年划归新泰市翟镇办事处;1985年划归新泰市寨子乡;1991年划归莱芜市寨子乡;1993年划归钢城区寨子乡;2001年1月,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 卞家泉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9年村里就成立了党支部,乔立福任党支部书记,最早的0员有乔立福、葛现尧、张绍功、葛现连、赵开远等人。到了1941年,全村0员发展到40多人,是周围村庄党员最多、基层组织战斗力最强的村之一。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空前残酷阶段,日伪军频繁“扫荡”,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为解决抗日武装军政人员的物资供应和经费问题,发动群众以各种方式支援抗战,并在新(泰)、莱(芜)、蒙(阴)边区,扶助成立早期合作社——卞家泉三义社。三义社成立于1942年10月,是根据蒙阴县第七区的指示,由当时任卞家泉村党支部书记的葛现尧、支部成员葛现连、陈振帮带头发动成立的“清费纺织合作社”。主要经营土纺、土织、印染,兼营副食、百货、丝绸等商品,秘密为抗日人民部队供应布匹、鞋袜、笔墨、纸张等物品,发动群众入股,每股一斗谷子钱,合44斤,钱粮均可,要求户户都入,多者不限。入股社员凭证购物,优先优惠,经营利润除留5%的公积金、公益金外,均按社员股份分红。三义社到抗战结束公开经营,业务不断扩大,社员股份数达2000多股,股金5000多元。解放战争时期,三义社增加当地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生活资料经营项目。1950年1月,三义社和南仓峪、施家峪、寨子等村社合并,成立寨子供销合作社,社址迁到寨子村。 在革命战争年代,卞家泉人为了革命事业有着积极参军参战的光荣传统,为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有张绍功、葛现训、李庆年、葛效思、陈振海、李之爱、张少文、李之尊、刘延银等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军的有宋文祥、葛现贞、袭兰普等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村先后有30多人加入革命队伍。他们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南征北战,出生人死,有的战死沙场,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有的九死一生,成为军队的将校。其中,张绍功曾任解放军后勤医院副院长(副军级干部),葛现训曾在湖北襄樊任解放军某师师长。卞家泉村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时期,全村共计有156人加入革命队伍行列。 早在民国17年,即公元1929年,卞家泉人为抗击土匪掠劫和保护自己,由葛玉忠、乔学孔带领村民曾在卧牛山建起山寨。当时全村200多人常年住在山寨里,打退了土匪的一次次进攻,保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抗日战争时期,在卞家泉村曾发生两次著名的伏击战,一个是大崖口伏击战,一个是村北伏击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卧牛山战斗,也发生在卞家泉地盘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卞家泉人的杰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卞家泉人开始了新生活。1954年冬,卞家泉村由12户村民自发成立农业合作社,1956年全村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开始实行“人七劳三、困难加照顾”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时任村支书的葛现祥、大队长李之德,立足本村资源办起了染坊、纸坊、粉坊等副业项目,收入可观,保障了村民生活。1964年冬天村支书葛效思带领村民苦战一个冬天,整平寺前地60多亩。1965年至70年代,卞家泉人在村支书赵开明,大队长刘延顺的带领下兴修水利,在村南新建容量20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同时对村内泉池进行了扩容和新建,改善了人们用水卫生条件,新增加土地灌溉面积400多亩。1994年冬,寨子乡在卞家泉卧牛山摆开山区开发治理大会战,每天上阵劳力过万人,一个冬天,完成治理面积达400亩。会战期间,时任山东省省长赵志浩亲临工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干得好,干得好。”同时大众日报给予重点报道。当时陈振国任支书,李加善任村主任。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卞家泉村从1996年起,在村支部书记葛效敏为首的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真正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他们抢抓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大力实施了“富民强村”工程。1996年,寨子乡党委做出了在205国道两边建设发展工贸小区的决定,卞家果村地处小区腹地,村两委抓住机遇,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抓好土地租赁,发展企业项目,两年时间新发展民营企业10多家,仅地皮租赁一项,集体收入由过去的空壳村一跃增收10余万元,比种地效益高出五倍。2001年,工贸小区被划为钢城开发区。卞家泉又抢抓机遇,服从服务于发展大局,在服务中求发展,新发展起12家个体私营企业。据统计,2001年,该村民营企业上交税金达800万元,其中钢材经营大户葛现利上交税金146万元,是莱芜市第一个纳税大户,在全市民营经济表彰大会上,市委市府奖励给葛现利一辆桑塔纳轿车。 1998年,205国道拓宽建设开始,卞家泉村两委抓住机遇求发展,抓拆迁抓规划,做好拆迁户的工作,在50多天内就完成了87户的拆迁任务,在此基础上,在国道两侧新规划出了40座商居楼,目前,该村已建起商居楼37座.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促进新上了一大批个体工商业户。 扩大发展运输业是该村又一富民强村的重大举措。这个村交通便利,紧靠莱钢,特别是企业的发展,给发展运输业扩大了空间。为促进运输业发展,村里加强引导、服务、帮助户里解决贷款达400多万元,促进了运输业发展。到2002年全村汽车、拖拉机等运输车两达200多辆,年运输业收入达600多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运输专业村。经过6年多的发展,这个村的集体收入由过去的空壳增加到1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200元增加到3400元。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民坐上了轿车,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全市率先成为手机村、电话。 卞家泉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在清末民初村里就设有私塾,先生是袭永鹏、李兆荣。1934年至1937年在村西头建学堂一处,教书先生是刘柏均。1941年至1943年教书先生是葛现法。1954年新建学校一处。1974年在村中新建学校一处,全是瓦房。到了1994年对原校进行了改建,2002年在村南头新建起了一座三层教学楼,学校条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得到改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共计20余人,村中德高望重的教育工作者刘延祥,从1948年起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翟镇公社完小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翟镇公社教育组组长等职务。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至2002年,卞家泉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达102人,村中第一个大学本科生是葛效春,于1970年考入山东大学。葛效红1995年升人北京理工大学,葛振营于1997年升人北京大学。为发展卫生事业,村里从1968年起办起了卫生室,解决了村里过去缺医少药,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单位”。 建村数百年来,卞家泉人艰苦奋、生生不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出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历史篇章。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