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山东 莱芜 莱城区 茶业口镇 上王庄村

上王庄村介绍

上王庄村位于莱城北45公里,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处。北傍齐鲁长城,章莱河水环绕大半个村庄,南邻茶业口村,东至下法山,西接中茶业,土地452亩,451口人。 据范氏墓碑记载,明万历年间范姓建村。后王姓迁此,以姓名村王庄,因址在章丘县北王庄以南,称南王庄,1943年分为两个村,该村居北,故改名上王庄。 据资料记载,1940年前,上王庄村隶属莱芜县茶业镇;1940年3月,茶业镇划归章丘,同年夏复归莱芜;1942年下半年,茶业区划归淄川县;1945年10月,属茶业区辖;1946年2月,回归莱芜;1950年,茶业区被划为莱芜县第十一区,1955年复称茶业区;1958年3月,隶属吉山乡,同年10月,成立吉山人民公社;翌年3月,属茶业人民公社辖;1984年3月,改为办事处,属茶业口乡辖;1985年11月,撤处并乡,属茶业口乡辖;2001年,隶属茶业口镇。 上王庄村自建村以来,无一人经商行医,村民购物、就医须往南到“钓鱼台”或往北到章丘“圆头鞍”。1926年村里的解观良决心行医,自学《本草纲目》、《中医大全》、《针炙大全》等书籍,到外地求师拜医,凭着自己刻苦钻研实践,终于成了远近有名的中医,四外八乡求他治病的人络绎不绝。1965年,村民进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实现全村水浇面积达到80%以上。1967年,村民在“黄石关”下游挖河建起拦水池截住上游的河水,配备20马力的大型抽水机一台,引水上山。充分利用村中能工巧匠,砌墙架起六孔渡槽,因横跨清朝一井筒式烧木炭井,故称“炭井扬水站”。有了扬水站引水上山,多亩土地得到灌溉,村民们喜在脸上,笑在心里。 1965年至1968年村里有所半工半读小学,学生的桌子是用木板或石板架起的台子,上、下午分批轮流上课,解付英任教师兼校长。1974年后迁到下王庄村“观音庙”就读,1978年合为王庄小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已有范玉文等3名大学生,范金玺等4名中专生,毕业后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地为党工作。 上王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村民们踊跃参军参战,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奋勇杀敌,王方成等4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上王庄村重视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靠山吃山”。但上王庄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生产条件很差,祖祖辈辈守着这山岭薄地靠天吃饭。解放前无人管理,砍林木,扒山皮,牛羊啃断了草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至造成水土流失,粮食连年欠收,形成恶性循环。解放后,上王庄村积极响应政府“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号召,全村齐动员,老少齐参战,并组织了“青年植树突击队”,掀起植树造林热潮。自此,“年年植树不间断,岁岁造林谱新篇”。植树成了上王庄村民生活的重要部分。造林与护林同时并举,并适时成立了护林防火小组,村支书任组长,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公约和各种规章制度,并盖起了护林房,责任到人。历经10年,上王庄村覆盖率达80%。据不完全统计,上王庄村各类植物200多种,引来已多年不见的鸟雀在此安家落户。 20世纪6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感召下,上王庄村修水池、筑水渠、垒地堰、建大寨田,并将全村山、水、田、林、路、村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先后修河道防洪墙400米,垫梯田120亩。上王庄村民深挖机井,提水灌溉,改良种植,全村320亩耕地和部分山坡果园实现了自流灌溉。水害变水利,荒坡变果园,粮食、林果连年丰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得到了发展,建起钢瓦厂一座,占地面积60亩,动用职工350人,45米高的烟囱拔地而起,高高耸立,展现了上王庄村的风貌。一批批钢瓦运往各地,汽车、拖拉机、三轮车来来往往,穿越在茶业大地上。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七王庄村的经济发展,大批人员进厂工作。 上王庄村注意改善村民生活,1972年村中架设了电线、装上了电灯,截止2000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电话,现已成为电话村,60%的家庭看上了有线电视,有10户买上了电脑。村民范纯合,第一个买上北京福田汽车跑运输;魏光斗搞红炉加工发了家;解观怀第一个盖起二层楼,办起温馨饭店,生意兴隆,顾客盈门。村中的油坊赢得章丘、莱芜人的好评,来料加工的人排队等候。石料厂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运销莱芜、淄博、章丘。液化气炉、农用车等已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上王庄与北王庄一道齐长城相隔,挡不住亲情,山水隔不断血脉,章丘的根扎在上王庄村。每逢茶业口大集,过年过节,他们回原籍寻祖问亲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上王庄村正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步伐,为建设一个富而美的新山村而努力奋斗。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还有2个地名与上王庄村同名:山东济宁嘉祥县嘉祥街道上王庄村山西忻州五台县门限石乡上王庄村

上王庄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