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山东 莱芜 莱城区 张家洼街道 郭家镇村

郭家镇村介绍

郭家镇村位于莱城西北9公里处,东邻鲁中冶金矿山公司,西邻片家镇,南邻李家镇,北邻张高庄,地处平原,耕地1736亩,502户,人口1587。 据康熙《莱芜县志》记载:“镇里堡•郭家镇”。 据《郭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郭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镇取名,冠以姓氏,故名郭家镇。现村中有九姓,郭姓占全村人口的80%,另有韩、张、吕、谷、耿、任、片、臧九姓。 据《莱芜市志》记载: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新甫三县,郭家镇隶属莱北口镇区;1951年由口镇区张高乡管辖;1958年隶属口镇人民公社;撤社划乡、镇后,隶张家洼镇;1992年莱芜建立地级市后,隶属莱城区张家洼办事处。 郭家镇村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0.6公里,新村规划后,笔直的12米宽的大街直贯东西,村东的河上6米宽的钢筋水泥桥横卧在上。田庄通莱芜的公共汽车一天从村中来回跑10趟,交通方便。 郭家镇村原有四庙一旨门(牌坊),是郭家镇村的最古老文物,在十里八乡是较闻名的。进东门抬头看见的是关帝庙,往西走,‘村中间是真武庙,村西头是土地庙,村东头是关帝庙,出东门往东岭头一望,就可望见伍子胥庙。这四庙一旨门是本村的一大奇观,但都毁于“文革”之中,只有旨门的两块青石碑座和两块石碑现在还保留在原处。除此之外就是郭家镇村的围子墙,号曰“平安寨”,是清末年间为防土匪抢劫而修建,为保卫村民的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在抗日战争中为保护八路军、抗日武工队、游击队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现在已大部拆除,只有小部分墙还残存。 郭家镇村的村民种地是行家,经商是赢家。早在解放前,就有著名的郭明英铁匠铺,郭明英、郭美英兄弟二人不光是远近闻名的打造农具的好手把,并且在抗日战争时,为支援八路军游击队,他们自行设计,能制造出连打三发的手枪。车木匠郭成宗,泥瓦匠郭希梦都是远近闻名的手艺人。据说口镇街的北阁子、泰安的文庙、北山阳的廊坊郭希梦都曾参加设计建修。现在本村的泥、木、铁三大手艺的后人,已在各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郭家镇村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优秀儿女就有9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英雄郭宗其,又名郭耀南,当时他已是东部行署秘书。因一次秘密回乡,被当时的邹高庄的大汉0头子邹效让抓住,邹效让劝他投降,他义正辞严,痛斥汉0,敌人知道他文才很好,就把他的右手剁去,但他拒不投降,敌人又把他的左手剁去,他仍不屈服,大骂敌人,汉0劝降不成,恼羞成怒,残酷地把他杀害,他死得很惨烈。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为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有3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有l位,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国捐躯也有2位烈士,其中就有一位赖宁式的少年英雄郭顺利。这十几位热血男儿,为了追求真理,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是郭家镇村的光荣和骄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郭家镇村的村民,团结互助,共奔社会主义康庄大道,1953年成立了以郭宗策、郭宗峰、郭宗乙为首的第一个互助组,并代表郭家镇参加当时区的先-表大会。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是郭同贵,郭永庆。1957年加入高级社,社长为郭敦宗。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那时无村)。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后,在新党支部书记郭京立的领导下,掀起一场深翻整平土地,大搞水利建设的运动。1976年冬在当时口镇人民公社的支援下,经过一冬春的奋战,把村东白石岭的千亩丘陵薄地深翻整平,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1977年,全体村民在郭京立书记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在白石岭上,修建了一座高10米,主渠约500米,干渠约长1000米的大型二级扬水站,确保了东岭千亩良田的浇水;这座扬水站为郭家镇的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郭家镇村更是百业兴旺,除了种粮以外,村民又改变观念,搞起了养殖业、屠宰业,郭修江的苗圃,占地20亩,是莱芜有名的苗圃大户。大蒜、大姜种植,更是规模越来越大,村办、民营企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郭家镇村自古就有热爱文艺的传统。1937年后,村里就成立了杂耍班子,在农村重大节日里他们就应邀到各村演出。从清朝末年,村里就有一个戏班子,以唱莱芜梆子为主,到了民国初年,经当时莱芜的著名艺人张春美(别号:南瓜扭子)的亲自指导,更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小剧团,到春节,他们就应邀到各村演出,就是在电影电视飞跃发展的今天,他们的后人,仍能组织起来为人们演出几场古装戏《穆桂英挂帅》、《庆功图》、《小姑贤》等传统戏剧,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前几年,莱芜市组织的正月十五文艺汇演中,本村的小节目《抬轿子》,曾受到领导的表扬,群众的好评。 郭家镇村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文化教育,崇尚礼义道德,以文育人。仅郭氏家族在清末年间就出举人一名(郭子祥),秀才一名(郭同祥)。1915年,村民自发成立学校,校址在当时的真武庙内,由郭盼元、韩希贤、郭敬堂相继为教书先生,村里很多有作为的人,都曾在此读过书。解放后,村里兴办了第一所小学,几经搬迁,1976年秋在村东河边兴建了一所红砖红瓦、环境优雅的新学校,孩子再也不在那黑屋土台的教室里学习了。小学建立以后,村委一班人,在当时资金较困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又在河的东边,在依岭傍水的地方兴建一处联中,当时能容纳6个教学班,现在规模扩大,已经是有15个教学班的张家洼办事处的第三中学,已是区级规范化学校。 尊师重教的风尚,促进了村民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解放后,郭俊秀、张乐顺是郭家镇村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学生,并能出国深造。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到2002年,先后考取大学的学生就有32名,郭玉庆在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现已在青岛工作。仅2002年一年就考取了大学生6名。 郭家镇村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好习惯。1991年,郭家镇村成立了老年协会,郭心孝任会长,并及时给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和免费乘车证,每年发给一定的生活补助,对那些五保户老人,仍实行五保制度,让他们过着幸福的晚年。 每逢节、假日,村委领导都亲自带着礼品去慰问他们,九九重阳节还召开老年人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尊重一些老人提出的意见。1980年,郭家镇村就在村西划出一块贫瘠土地做公墓,凡村民去世后骨灰都葬于此,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每逢清明节,正月十五元宵节,村民们都来此凭吊自己的亲人,对村民、姓氏之间的团结和睦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党的政策指引下,郭家镇村的全体村民,正以百倍的信心,昂扬的斗志,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村庄而努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郭家镇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