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广西 河池

河池介绍

河池市桂西北边陲要地,位于东经107°33′至108°13′、北纬24°22′至24°55′之间,地域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多岩溶地貌,最高海拔111千米,最低海拔145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4°C。1998年平均气温21.5°C,太阳总辐射96.88千卡/平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470毫米(1998年降雨1488毫米),地表水径流量16.31亿立方米,埋藏总水量约1.55亿立方米,水质优良。 河池市历史悠久,圣河池市境设置羁縻智州,后增置羁縻金城州,河池县(今河池市)始置宋初。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5月,河池县升称河池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河池州复称河池县,1983年10月8日撤河池县设河池市。今河池市总面积2340平方公里,耕土面积15713.33公顷。聚居22个民族共30万人,其中壮族占73%,全市共置7镇7乡,142个村民委员会。河池市在清雍正、乾隆年间,不仅有抗土反清农民起义,更可贵的是在民国年间,中国0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河池点燃了革命火种。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优势,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特厚的条件。目前全市拥有林业用地180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54%,森林面积达177.4万公顷,排列广西第3位;森林蓄积量为2629万立方米,排列广西第6位;森林覆盖率为52.95%,排列广西第8位,河池成为了广西重点林业区域。 全市总人口1999年末达305749人,其中男157390人,女148359人。农村人口有20417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6.8%。共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水族、满族等10个民族,其中壮族216609人。全市设7乡7镇共133个村民委员会1647个村民小组1707个自然屯。 全市辖金城江区、南丹、天峨、凤山、东兰、罗城、环江、都安、大化、巴马等一区九县,其中有5个自治县、13个民族乡,并代管宜州市。总面积33540平方公里。 河池的有色金属名闻中外,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锡、锑、铟等,誉称“亚洲锡都”和“中国有色金属之乡”。 大自然对河池如此厚爱,赋予她神奇美丽的一方山水,是一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亟待开发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宝地。神奇雄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千姿百态的山水景观、妩媚秀丽的高山平湖风姿、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景观、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独树一帜的长寿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都给河池的旅游增添了无限异彩。据不完全统计,河池已发现的风景名胜区、点共60余处,分布于地区2市9县,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饶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正在开辟的各具特色的旅游区有四处:宜州旅游区,包括宜州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河池旅游区,包括金城江区、南丹、环江等县;(3)红水河库区高山湖泊旅游区,包括大化、巴马、东兰、天峨等县(自治县);(4)盘阳河长寿疗养旅游区,包括东巴凤等县(自治县)。 辖1个市辖区、4个县、5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金城江区新建路。 金城江区(金城江街道) 宜州市(庆远镇) 天峨县(六排镇) 凤山县(凤城镇) 南丹县(城关镇) 东兰县(东兰镇) 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镇)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 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 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 以下地名与河池面积相当: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青海玉树州杂多县甘肃省武威西藏林芝墨脱县云南红河州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云南文山州云南玉溪峨山县大龙潭乡西藏山南错那县新疆巴音郭楞州和静县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黑龙江绥化

金城江区
金城江区
南丹县
南丹县
天蛾县
天蛾县
凤山县
凤山县
东兰县
东兰县
罗城县
罗城县
环江县
环江县
巴马县
巴马县
都安县
都安县
大化县
大化县
宜州市
宜州市

河池特产列表

依饭奶酒
依饭奶酒

南北朝开始,仫佬族人民就开始用牛奶来酿酒,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仫佬族人民酿出来的奶酒,专供仫佬族人民特有的隆重的节日——依饭节招待亲友,故称依饭奶酒。长期以来,人们以得喝依饭奶酒为荣。 依饭... [全部]

珍珠糯玉米
珍珠糯玉米

珠糯玉米在罗城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产于罗城天河、下里等峡谷地带,山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种植面积4000多亩,产量700多吨。产量甚少,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变异品种。其子粒细小均匀,白如珍珠。 珍珠... [全部]

罗城绿茶
罗城绿茶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地处桂北九万大山中心南麓,这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岩溶地貌发育,自然生态完整。道光二十四年(1884)《罗城县志》载:饮真茶,令人少眠。民国24年(1935)《罗城县志》载... [全部]

罗城野生毛葡萄酒
罗城野生毛葡萄酒

罗城自古民间就有用毛葡萄土法酿造红葡萄酒的习惯,清康熙皇帝谥封的“天下第一廉吏”罗城知县于成龙在离任时,当地民众用珍藏多年的土酿红葡萄酒相赠,以表深深的爱戴和惜别之情。1928年5月,我国著名植物分...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