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洋村介绍
上洋村位镇北部东洋溪畔,仙风山麓,距镇区0.5公里,海拔917米,最高峰小麻岭海拔1494米。宋景德元年(1004年),张开元由屏南县甘棠迁麻岭葭池坪数载,复徙上洋村。 该村,宋、元时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明、清代属宁德县十七都。民国24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设上洋保。民国34年8月,上洋、萌底合并为上洋保,隶周宁县狮城镇。1950年4月,析出萌底,隶第一区(端源区)浦源乡。1955年9月,从浦源乡析出,设上洋乡。1956年,并入浦源乡。1958年。隶端源公社。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上洋大队。1963年,隶浦源乡设上洋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371户、2162人,分设村民小组16个。 上洋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耕地多,素有“东洋粮仓”之称。1974~1977年,县知青办在白云山建立知青耕山队,接受初中、高中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33人,后改为村办茶场,开垦高标准茶园140亩。1974年,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溪长800米,溪旁耕地平整为方块田。1991年,进行中低产田改造。1992年,村办冬冈林场1500亩,其中杉木300亩、美国松等1200亩。1995年,全村耕地面积1933亩,粮食总产量973吨,平均亩产503公斤,人均口粮398公斤,农业总产值207万元,人均收入2256元。村民在种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富余劳力159多人到省内外经商办企业,仅云南省就有60余家,不少外出劳务者已成为村里富裕户。随着经济发展,1987年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开辟了村中路369米,拓宽主街道680米,1993~1994年,共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长1420米,路宽3~6米。1994~1995年,修德政路(旅游路)宽6。5米。90年代陆续新建石砖混结构2~3层民房61座,村容面积扩大2倍。 上洋村历史上有采冶炼的传统。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张彭八经浙江省状元唐文献奏准官司(距上洋15公里)横直十里内任意围城炼银,兴旺时期流传着“三千走路客,四万坑里人”。至隆庆五年(1571年),因矿脉稀少,奉令封坑。明末,村民开始在白云山麓采洗铁砂炼铁。此后,断断续续淘砂炼铁。1958年“大炼钢铁”时,近万人上山日夜轮班淘铁砂炼铁,造成大量水土流失。60年代,停止淘洗铁砂。 上洋村仙风山麓,风景秀丽,景点多姿,各展珠貌,有皇差拜仙坪、迂仙亭、仙葫芦、雷打金龟石、仙岩洞、五谷仙塔、梦仙洞、金池潭、试剑石、欲坠石、仙风阁、白云寺、双星塔等旅游景点。明、清代,常有地方-前往山脚祭祀朝拜,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村前“善洋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位原大长溪上,桥长50米、宽6米,架木廊屋,内祀爱国诗人——屈原塑像,每年端阳节,中、老年妇女以红线系粽子投入水中,凭吊屈大夫。1974年,平整土地时,改道溪流,该桥被拆除。1991年8月,由村民资助2.3万元,在村东征地2亩建人工鲤鱼湖(又称“金鉴塘”),水深2米,储水消防暨养鲤鱼等供观赏。 该村,清时在一珠庵,民国3年(1914年)在寿山庵办私塾一所,学生20~30人。抗日战争时期在祠堂办战时民众学校。民国34年(1945年)改称国民学校。1950年,成立初级小学,校址花嵬山。1976年,在祠堂边建筑石混结构2层校舍1座,建筑面积745平方米,校园面积1372平方米,设5个班级,学生230人左右。1995年,全村有大学本科毕业生6人,副处级干部2人。 还有25个地名与上洋村同名:福建宁德古田县泮洋乡上洋村福建宁德屏南县寿山乡上洋村福建宁德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洋村福建宁德蕉城区霍童镇上洋村福建三明沙县郑湖乡上洋村福建福州闽清县三溪乡上洋村福建南平政和县澄源乡上洋村福建福州长乐市首占镇上洋村福建南平建阳区崇雒乡上洋村福建福州永泰县长庆镇上洋村福建南平延平区四鹤街道上洋村福建南平浦城县仙阳镇上洋村福建龙岩上杭县古田镇上洋村福建龙岩永定区高陂镇上洋村福建漳州长泰县枋洋镇上洋村福建漳州云霄县马铺乡上洋村查看全部26个上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