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岭村介绍
谭家岭村位于城区南郊,距街道驻地3.5公里。因旧有谭家岭,以岭得名。东南和西南部与梨洲街道唇齿相依,西部和北部与三凤桥、西郊村、磨刀桥村为邻。境域面积4.1平方公里,24个自然村分属49个村民小组,现有住户1685户,常住人口4396人,外来人口16877人,是城区南部行政大村。现有耕地面积752亩,山林面积1273.5亩,2005年实现社会总产值3.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8亿元,农业总收入5226万元,村级集体资产5256.36万元,集体可用资金374.4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056元,1994年跨入“小康村”,近年来被评为市级三星级民主法治村,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模范村等。现境有西山河(中山河)、新丰河、田溪浦河、溪凤桥江,引四明山溪水流入最良江,孤山、黄山、瓜瓞山呈现“Z”形横贯村的中部,村庄座落在山、水之中,即将形成江南新市区。 【村史沿革】2001年由原谭家岭、它山庙、孤山三村合并,仍称谭家岭村。宋时谭家岭村属双雁乡,元明清承宋制,民国十七年属余姚县第一区南雷乡,1950年4月为城南区南雷乡,1956年为明伟乡,1958年为环城公社南-理区,1961年分属城南公社胜利、红旗、红星大队。1981年为城南公社它山庙、谭家岭、孤山大队,1983年先后复村,1992年5月划入余姚镇属城南办事处,2001年4月境域三村复并为谭家岭村,隶属西南街道办事处,2006年1月为兰江街道谭家岭村。 【产业经济】境域地处姚南四明山北麓,最良江南岸,为古沼泽湿地,地势平坦低洼,溪流纵横,土壤呈酸性,沙石土﹑黄斑泥、油性泥﹑青紫泥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有玉米、番薯、洋芋艿等旱作杂粮,旧有县果牧场、茶场。目前,有村级农业基地多个,有水稻、林果、茶叶等农业产业。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社(村)办工业兴起,至2005年度有工商企业户277家,其中上规模企业26家,上千万元企业8家,村“黄山工业园区”有各类工商企业128家。史家公路边、新南站形成小集市,有个体工商户100余家。史家农贸市场有摊位近百个。 【社会事业】境域南门有古道称半霖,明清期间有“姚江书院”影响浙东。民国时期有私塾和它山庙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利用祠堂庙宇办有它山庙、谭家岭、五圣殿等小学,上世纪七十年代有胜利、红星、红旗等大队小学,新庄办有农业中学。如今,文教卫生事业和社会公益设施日臻完善,境域内有余姚中学、余姚实验学校、城南中学、城南小学、外来人员市民工子弟学校等。交通有余姚新南站、大黄桥南路,四明西路等新市区。有村落文化宫、村老年人活动中心、余姚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场所。村民实行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险,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村卫生诊所,供水供电、环境卫生管理规范化。村民由农民转型成居民,为建设小康村共谋发展。 【村庄建设】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区不断向南部发展,村境基本融入城区,现有江南华都、名仕花园、景汇佳苑、四明社区等城市新村崛起,县茶场、黄山公园形成市区景点,“三河五岸”和最良江南岸景色如画。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先后拆迁建成了它山庙、小庄、谭家、丰桥新村,-自然村拆迁建设成为景汇佳苑农民新村,村道、市区道路基本形成“四纵四横”城市骨架,梁周公路、谭家岭西路、四明西路、新西门南路和俞家桥路,已经成为兰江街道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的主要区块。 【名胜古迹】有规划建设中的市区黄山公园,有瓜瓞山、老虎井、瓜瓞亭、它山庙、谭家岭等山水风景;有杉树堰大厅、谏仪坊、石埠头、进士第、祖先堂、镇地阁、岳殿、黄毛竹洞、五圣殿等人文遗存。谏议坊。建于明代(1592年),位于它山庙北侧,是明代“兵部给事中”史立模从政功绩的牌坊,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瓜瓞亭。建于民国(1938年),位于瓜瓞山谭家岭上。是年,日军入侵县城,奉命拆城墙,邑人邵之传发起,把南溟门(南门城洞)移此,命名瓜瓞亭。亭内书:“忠恕廉明,孝义仁和”,南眺四明山,北瞰姚城,尽收眼底。 【发展特色】利用城郊工业区优势,发展村级工业,开发小农贸市场,增设为城市配套服务网点商贸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生活。 【发展目标】制订《谭家岭村(2006—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发展规划》,积极实施“工贸强村、文明建村”战略,盘活集体资产,办好村工业园区,打造“工贸谭家岭”品牌。推进村庄整治,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村容村貌,通过2—3年努力,率先建成市级全面小康村。 驻地:(小庄)谭家岭西路168号 电话:0574—62776905 传真:0574—62776900 以下地名与谭家岭村面积相当:辽宁大连沙河口区星海湾街道湖南湘潭岳塘区中洲路街道河北保定竞秀区新市场街道河南郑州新郑市新烟街道江苏徐州泉山区永安街道广东广州市黄埔区南岗街道沙步社区广东河源市源城区上城街道重庆南岸区海棠溪街道浙江省温州鹿城区蒲鞋市街道贵州贵阳云岩区东山社区服务中心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驼峰路街道望湖路社区湖南娄底冷水江市沙塘湾街道